查看原文
其他

杜骏飞等 2018-05-30

目录

1、师生对话

2、“杠精”操作手册

3、相关评论


 师生对话:谈“杠精”


   本期提问者:江珊

Q1


杜老师您好,“杠精”是对互联网上热衷抬杠,对于讨论的话题进行无意义引申和反驳的网民的戏称。杠就是抬杠的意思,杠精也就是为了吵架而吵架的一类人,他们有时候并不真正关心事实的观点,只是对人不对事,也就是说的“为反对而反对”。您认为造成一个人成为“杠精”的原因是什么?我们又应该怎样避免自己成为“杠精”?



杜骏飞:


《渔洋诗话》中记载了一段诗坛轶事,说毛奇龄不喜欢苏轼,听旁人评价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一句妙极,便反问说:“鹅也先知,怎只说鸭!”像毛奇龄这样曲解原话的逻辑重点,不恰当地普遍判断谬指特殊判断的人,在今天,也会被叫做“杠精”吧?


其实,到目前为止,“杠精”这个概念,只是一个网络词汇,并没有被学术所精确定义。大家在谈论的时候,多是在模糊的前提下作讨论,用它的人、使用的目的、被批评的人,形形色色,不完全相同,其中的是是非非,高低上下,也难一概而论。


从你所表达的定义来说,“杠精”应该是一个很有负面性的精神脸谱,这种人物类型,如果其言行果真如你所说,那么,可能属于非理性阶层、甚至反智人群。这群人的主要问题,不在于有多少批判精神,也不在于观点不正确、不科学、不合时宜,而在于他们在现实中多属于低教育水平、弱话语权、强表达欲的群体,因此,过度期待在网上寻求心理补偿,甚至为了抬杠而抬杠,为了引人注目而言行极端,为了自尊心而不顾一切。


这只是一个心理推测,具体如何,要做科学调查和心理测试才好。


鉴于“杠精”在精神上是丰富多彩的,所以,其成因也可能有其他的解释,现代行为学创始人洛伦茨在《论侵犯性》一书中说:“人类的好斗性是一种真正的无意识的本能。这种好斗性,也即侵犯性,有其自身的释放机制,同性欲及其他人类本能一样,会引起特殊的、极其强烈的快感。”


换言之,这一理论认为,抬杠作为语言暴力的形式之一,和娱乐一样,对人类有吸引力。大约,一个人如果一事无成,就会将人生乐趣寄托于此吧?


看来,要成为“杠精”,方法有很多。但避免自己成为“杠精”,路径只有一个:接受教育、并不断自我教育,直至成为一个富于理性的知识人。



Q2


其实“杠精”这样的人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,而今天网友乐此不疲的使用这个新词,是否是一种给反对者贴上标签的标签化活动?有网友谈到“熟练的使用‘杠精’这个词的人已经成为了‘杠精’的明确标志”, 怎样看待这种说法?



杜骏飞:


我刚才已经说过了,一个词语概念,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,那就不能轻易讨论,自然,你也轻易不能给别人贴标签——因为那样显得你比较非理性。


按被贴标签的可能性来说,被指责为“杠精”的人,可能包括、但不限于以下类型:与你观点不一致的人;观点混乱、缺乏逻辑的人;看上去头头是道、你无法与之辩驳的人;勇敢而“不合时宜”的社会批评家;批评和驳论中缺乏理性的人;心智不健全的对话人。


所以,你务必要分清楚:被你指责为“杠精”的人,究竟是属于哪一类?你更要分清楚:当你被别人指责为“杠精”时,那个人是因为什么。


如果你说,你分不清楚自己或他人属于什么类型——如果真是这样,那么你也就不具备讨论这个问题的资格了。


你知道,在人文社科领域,对于任何一个学者或者准学者而言,对一个概念、现象,做一个客观明晰的类型学分析,是轻而易举的。


这就是我们要在大学里训练学术思维的原因。

 


Q3


杜老师,您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“杠精”吗?《人民日报》谈到以沉默应对杠精是最好的解决办法,您在遇到“杠精”时会怎样做呢?



杜骏飞:


想必,我一定遇到过他们,包括最负面意义上的典型“杠精”。


但是我记不得他们。原本,我所在线下环境里,就难得碰到这类人;在线上,应该有一些,但我通常视而不见——不是假装看不见,是真的眼里没有他们。你在花园里赏花,眼里会有小路边的杂草吗?不会有的。


不过,从我在西祠胡同里有限的经历来说,“杠精”也是很容易打发的。如果你逻辑严密、材料翔实、善于表达,还有理有利有节,辩论时可能会少有对手——驳倒一个知识贫乏、逻辑混乱、内心虚弱的“杠精”更不在话下。


但真正的问题是,你赢了“杠精”,无意义且不说,也胜之不武吧?


所以,科学的态度是“四不一没有”:不关注,不接触,不在意,不记得,也没有坏心情,甚至还心怀怜悯。心怀怜悯的原因,是因为他们也是我们的社会成员,需要帮助。



 

Q4


杜老师您于2012写的《微博掐架定律》,却在去年在网络上大火,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网友对网络环境愈加浮躁的共鸣,在掐架正常化、“杠精”出没的今天,您认为我们还有必要在互联网上与别人进行讨论吗?我们又应该怎样与陌生人讨论问题?




杜骏飞:


关于掐架的“规律”,我在那篇短文和杜课里,说的已经够多了,接下来是看我们能不能将其学术化了。有时间我可能会写本小书,展开讨论一下相关的原理和案例。


如果我们能避免这些陷阱,大致也就知道,正确的社会沟通应该如何完成。


理论上说,不管是在网上网下,一个人如果思维修养好,能够熟练掌握辩论最基本的逻辑,那么就一定具备基本的对话理性。


这些基本的逻辑修养包括:


(1)同一律,简言之,要求论述要前后一致,观点自洽,不跑题,也不犯偷换概念的错误。


(2)矛盾律,简言之,要求不能自相矛盾,不能同时确认彼此冲突的立意。也不能以“不完全准确”之类的言辞,含糊其辞地批判对方。

 

(3)排中律,简言之,对于“有的a是b ”、“有的a不是b ”这两个命题来说,它们之间是反对的,可以同时为真,但是绝对不可能同时为假。非理性、绝对化否定他人的人,最容易违反排中律。

 

(4)充足理由律。对于一个人论证自己的结论来说,这一规律尤其重要,一方面,要寻找推论关系,包括穷举或排除推论条件,要尽量完整分析充分性的要求,另一方面,要寻找论据,以充分条件说服大家承认观点的充分性。


鲁迅先生当年,对于中国式的“杠精”现象也有批判,他写过一篇《论辩的魂灵》,文中揭露了各种荒谬的逻辑,例如: “我亲眼看见他三千七百九十一箱半的现金抬进门。你说不然,反对我么?那么,你就是他的同党。”例如: “洋奴会说洋话。你主张读洋书,就是洋奴,人格破产了!”例如: “你说中国不好。你是外国人么?为什么不到外国去?可惜外国人看你不起……。”例如: “你说甲生疮。甲是中国人,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。既然中国人生疮,你是中国人,就是你也生疮了。你既然也生疮,你就和甲一样。而你只说甲生疮,则竟无自知之明,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?倘你没有生疮,是说诳也。卖国贼是说诳的,所以你是卖国贼。我骂卖国贼,所以我是爱国者。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,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,我的话既然不错,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!”


这些荒谬不经的立论、批评,之所以可以称之为“杠精”,就是因为说话人缺少起码的逻辑修养,也因此,是不具备论理的条件的。没文化,真可怕,说的就是他们吧?


所以,诸君要好好训练学术,就算没有机会指点江山,就算没有机会成为博学鸿儒,就算没有机会以文名世,至少也能避免成为一个精神上可悲的“杠精”。请各位同学多读书,多思考,多践行,为建设一个只有理性对话、而没有“杠精”的社会而努力!



“杠精”操作手册

 

有网友归纳,“杠精”主要有以下几种语言表达模式: 


(1)断章取义:比如,有人给初生的婴儿送上美好的祝福:“希望他长大后自由发展,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。”杠精怎么说呢:“他如果愿意放火抢劫呢?你也希望他去做?”  


(2)无中生有:当有人在微博上感慨:“一部分国人随地吐痰真没有公德。”杠精则回答:“外国就没有随地吐痰的人?为什么老拿中国说事儿?”。


(3)极端夸大:知乎上有个例子是这类杠精的典型。爷爷说:“这坑挖的(得)太浅了。”叔叔说:“太浅?太平洋深!”爷爷说:“这土堆得太矮了。”叔叔说:“太矮?珠穆朗玛峰高!”。


(4)以偏概全:比如,有人针对“读书无用论”说:“年轻人还是应该接受高等教育!”杠精则回答:“不见得吧,我家邻居的七大姑的八大姨的外甥女就没上大学,现在不也过得挺好?”。


(5)非此即彼:比如,有人曾谈说:“‘剩女’这个词是很错误的词汇”,便有人回道:“你为‘剩女’说话,你肯定也是‘剩女’!”


参考资料:新京报书评周刊《“我作业本忘带了”“你怎么不忘了吃饭?” | 

论杠精的诞生》


 

相关评论:

 

1. 毕竟,在一个表达欲尤其旺盛、注意力却转瞬即逝的互联网时代,每个人都渴望发声,  渴望被听到,渴望被认同。可扪心自问,通过打压别人刷出的“存在感”,真的有含金量吗?事实上,有的只是愤怒而非尊重。情绪宣泄只会透支表达的力量,很可能还为有心人士做了流量变现的嫁衣。

 ——人民日报《人民日报谈“杠精”:靠打压别人刷存在感,真有含金量吗?》

 

2. 如果我们放宽视野,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共话题,对一些关系到是非真伪的学术  讨论,杠精似乎还是多一点好。一些杠精精通逻辑,对这类严肃命题反复追问论据是否充分,调查是否详细,数据是否准确,推论是否合理,而不是随意抒发情感或宣泄观点,这样的杠精当然是要欢迎的。其实,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就是一个杠精,而正是这位反复追问“何谓正义?”“何谓幸福?”“何谓真理?”的杠精,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,而他自己,却谦虚地自称为“雅典的牛虻”。

——新京报《“我作业本忘带了”“你怎么不忘了吃饭?” | 论杠精的诞生》

 

3. 杠精们都被某一种戾气所裹挟了。早前人民日报社旗下的《人民论坛》杂志做过一个“当前社会病态调查”,列举了“当前中国十大社会病态”,其中有一个就是“暴戾狂躁症”。调查中这样写道,85.3%的受访者认同当前社会弥漫着较为严重的暴戾狂躁症,“易偏激、动怒,恶语相向”是暴戾狂躁症最主要的表现。……而网络的这个虚拟平台以及匿名性,给了他们的发泄怒火的空间。他们在现实生活的“弱势”,转变为网络中的“强势”,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“怯者愤怒,却抽刃向更弱者”。

 ——南方周末《杠精,接下来请开始你的表演》



4. 在面对这种“众声喧哗”的纷扰时,中国传统的做法是重新回到一个有序的组织化生活中去,这样一切都清静了,人们还是按自己的身份行事,“非礼勿言”。但一个现代社会已不太可能。毕竟,首先需要保障的是个人的基本权利,当然也不应回避分歧,只是这种分歧理应在平等对话中解决。可以设想,如果一个人从小受到尊重,有自由发言的机会,并且被人认真听取意见,那他也无须在一切场合通过和人顶嘴、抬杠来刷存在感。

 ——新京报书评周刊《“杠精”越来越多,但这其实是个体获得解放的结果》

 

5. 而为了用户的愉悦,Facebook 和微博这样以时间线为基础的社交网络,会引导你只关注自己喜欢的人,把讨厌的人拉黑屏蔽。这就是所谓“信息茧房”——我们听到的、看到的都是我们赞同的,不同意见之间难以形成真正交流。一个人很容易感到“这么多人都同意我,一定是对的”,而把不同意见都归为愚蠢或坏。即使走出了信息茧房,面对不同的声音,我们却难以摆脱“回声腔”。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本来就相信的声音,依靠着自己一直依靠的根基,而改变本身则需要挑战一个人的认知习惯,乃至身份本身。

 ——果壳网《真的存在没有杠精的平台吗?应该如何愉快的在这里辩论?》

 


6. “愤怒”这一情绪本身就落在消极、高唤醒中,唤醒程度越高,人们的关注度就越高,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网友们会在评论区吵得不可开交,杠精泛滥成灾。戈夫曼将社会行为区分为“前台”和“后台”,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之下,面对公众和面对亲密的人时,行为选择是不相同的。正如马薇薇在微博中提到:“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多少制约了他们放飞自我。”日常生活中,人们多少会有“杠完还要打腹稿,后悔没有发挥好”的心理。而电子媒介使得社会情境相互交叉,“前台”、“后台”界限模糊。互联网的低门槛和交流的可滞缓性为用户的表达提供了渠道,让“杠精”们在发表完自认为是独一无二的观点后获得“存在感”和“优越感”,我“杠”故我在。

  ——温州日报《评论区惊现新物种! 让大v退避绕道的“杠精” 是怎样一种存在?》 

 

 


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,添加杜课小助手(微信号:dukexzs)加入《杜课》粉丝群,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、所想、所悟。您也可以提出对《杜课》的建议和意见,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。我们期待和相信,有了您的参与,《杜课》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。



感谢阅读本期《杜课》,下期再见


往期精选


人物:阿米尔·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,留下这九句话怀高华柏格理的故事平生不识孙明经


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狗年,我要祝你什么呢?

文字: 十八愿|夜航记一个教师的基本修养如何得证清净?从何处启航,向何处驶去?元宵节中学的《1984》


关注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教材、历史与记忆看那些“灵魂的丧尸”!一只青蛙的三种旅行你为什么喜欢发红包?耿直的招聘


音频: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 |“满大街都是圣人”弱者才喜欢赞美,强者只感恩批评


元能力养成: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遗忘 利他 运动乐群 悲悯


鸣谢:

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

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

本文为《杜课》原创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

编辑|顾旧

   责编|胡园 王静颖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